宁 波 话 啧 味 道

楼主

恋恋眼镜 [离线]

6VIP

发帖数:264 积分4659
1楼

宁波帮遍布世界各地,而宁波话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久盛不衰。那些离乡背井旅居海外的老宁波,至今久离祖国仍乡音未改。 

   宁波话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地处越地的今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一带的人民,就以越语相通,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今天魅力迷人的宁波话。

   宁波话的魅力所在,首先在于其语音"石骨铁硬",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宁波话石硬、骨硬、铁硬于一体,可谓硬中之王了。堂堂男子汉,做人要有骨气,宁波人讲话办事"硬碰硬",没半点虚伪,完全凭真才实学打天下,难怪宁波帮在海外的人士多有成就,这难道与家乡的语言的熏陶没有一点联系吗!


   也许居住海边的缘故吧,宁波话啧味道,其海腥味特浓。"带鱼吃肚皮,说话讲道理。"这句把美食与哲理结合起来的警句,至今仍被宁波人奉为信条。至于"破网遮不住太阳,臭鱼晒不出好鲞"、"虎鱼方方,毒箭难防"诸如此类的谚语、俗话更是不胜枚举。

   宁波话啧味道,其哲理性特强。"分眼分榫",原为木匠用语,意指做家具时,卯眼和榫头相连结,分毫不差。宁波人把此语移借到做事的程度上来,譬如,5点钟开船,4点59分赶到码头;上司规定一天内完成的任务,绝不超过24小时;要想有个儿子,就生了个儿子;裁缝量体做衣,正好用尽布料;考试得了个60分等等,均可用"分眼分榫"一言包括了。

   宁波人做事讲实际,依照客观情况来取决。所谓"边打边相(想)",意即办事处理问题,一边要精打细算,一边要动脑子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解决之。那么办事以何种程度最为适宜呢?宁波人主张应"八分应管(够)"为好,喝酒八分醉为最高限度,办事也同样,达到九分行不行,不行!因为事实上剩余的一分尺度实在太难掌握了,稍有不慎,就会"满浸格(溢)出"了。钟点最多只能打12下,超过限度多打一下,就成了说话办事无准则的"十三点"了;一个人有两只手,多出一只手就成了"冲手"(扒手);一个人有两只脚,多了一只脚就成了做事不内行(手艺差)的" 三脚猫"了;做人指甲不能太长,"指甲长"(老是想占别人的便宜)的人,谁见了谁都头痛。

   唯独例外,宁波人待客敬酒,酒一定要倒得"满浸格(溢)出"为止,而碰到至亲好友,见面第一句话问及"侬饭口契过勿?没口契过阿拉屋里厢口契。"宁波人的好客之情,真是热情扬溢。

   做人"石骨铁硬"(即人品刚正),乃是宁波人之本色。当然不乏其中也有人"眼孔浅",患"红眼"病(看到别人得到荣誉或晋升或发财就生隔壁气),这种人得赶快就医,如讳疾忌医,最终就会"眼孔塞煞"、"眼睛墨黑",成为一个"贼勿偷"(十分丑陋)。至于那些"狂命棺材"、"漏底棺材",连底都漏了,可见其恶劣程度之烈也,这种人"死蟹一只",是毫无办法医治了。

   宁波人尤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殊不知在海外的有成就的宁波帮人士,创业之始,那一个不是"侯性命"(拼全力)地干事业,那一个不是"咬紧苦胆"省吃俭用成家立业。苦胆之苦难以入口,还得紧紧咬住,"卧薪尝胆"与宁波帮的"咬紧苦胆"相比,实大为逊色的了。

   "莫看虾无血,烤熟也会红。"世人莫要小看宁波人,宁波人的能量实在是大得很哩!


2012/2/2 9:12:01

dgboy [离线]

6VIP

发帖数:25 积分5009
2楼

怎么才好听的懂宁波话啊???我来宁波两年了,还没听懂宁波人说的是什么,愁~~~比外语都难。

      
2012/2/2 12:03:19
返回本版
1
2
3
4
5
6
8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