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籍院士趣谈(zt

楼主

听天由命 [离线]

6VIP

发帖数:391 积分5002
1楼


  院士是过去几十年的积累,是历史的馈赠。俗话说“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意为:没有绍兴师爷成不了衙门,没有宁波商人成不了市面。无论绍兴师爷还是宁波商人,自古以来都重视教育。但是自辛亥革命后,绍兴师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宁波商人的队伍愈显庞大,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宁波商人支持教育的力量因此也变得更加强大,宁波孩子也因此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培养,从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诞生更多的宁波籍院士打下了基础。此外,宁绍两地院士人数的差异可能也与两地不同的文化基因有关。绍兴与宁波,一个好比是文科班,一个好比是是理科班;绍兴师爷的后裔似乎更容易成为教育家、思想家,而宁波商人的后裔似乎更容易成为实业家、科学家。

六、宁波稳居全国第一的原因

  上面笼统地讲了宁波何以能大幅度领先于绍兴,而宁波籍院士人数之所以能稳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其原因还可以归结如下:

  1、科举时代的文化传统。有学者研究表明,当代出产院士较多的地区,也是明清时代科举发达地区。自南宋建都临安促使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宁波的古代教育进入了兴盛时期。据新编《鄞县县志》统计,仅该县在宋、明、清三代便出了718名、297名、162名进士。有明一代,宁波籍进士人数居全国第一。明代浙江进士的前三名,被现属宁波市的余姚、鄞县和慈溪三县包揽,故当时就有“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之说。这些宁波籍科举人才往往亦官亦学,兼具从政与治学双重身份,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的藏书家、教育家、思想家、史学家、科学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使宁波地区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乡风,耕读传家的家风,和勤奋苦读的学风⑺。

  2、较早出现新式学堂。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了中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洋学堂首先在宁波出现,客观上带来了许多较之封建教育确乎进步的东西,宁波学子较早接触了近代科学知识。此后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宁波掀起了兴学育才的热潮,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效实中学、宁波中学、宁波四中、鄞县正始中学等等,都曾是院士成长的摇篮。例如效实中学,自建校以来已有13位院士从该校走向全国,从小未上过正规学校的童第周院士,就是在效实中学从倒数第一名入学,最终以全班第一名毕业。92名宁波籍院士大部分都出生在宁波,在家乡读完小学甚至读完中学以后才赴京沪等地或出国深造,家乡的基础教育,为他们奠定了一生奋斗的良好基础。

  3、“宁波帮”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宁波帮”延续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他们爱国爱乡,开拓创业,是实业救国论和教育救国论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宁波帮”不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引导了开拓进取的社会新风。前有“宁波帮”开路,后有大批宁波移民跟随,随之就有了更多的宁波学子远赴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乃至海外求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旅沪“宁波帮”势力盛极之时,在1936年出版的《上海工商人名录》统计的上海工商界名人1836人中,宁波籍人士就有453人,占1/4,宁波人在上海的“王位”由此可见一斑⑺。由于地缘相近加之人文相亲,大批宁波人先后移居上海,因此就有了更多的宁波学子出生在上海或者在上海受教育,成为宁波籍院士的一大来源,如韩启德、朱高峰、陈赛娟等多名院士,都出生在上海。

 


      
2009/5/16 17:05:07

ytfoxconn [离线]

6VIP

发帖数:283 积分4901
2楼

呵呵 这个比较有意思

      
签名档

好像回家

2009/5/16 23:16:25
返回本版
1
2
3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