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籍院士趣谈(zt
浏览量:1198 回帖数:5
1楼
宁波籍院士趣谈
据悉,截至去年年底,宁波籍院士总数已达92名,稳居全国各城市首位⑴,这让所有宁波人感到骄傲。宁波因何有此佳绩?宁波籍院士的成长有什么特殊条件?宁波有几个周边县为什么没有诞生一位院士?如此等等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盲人摸象式的探究。
一、各区县籍院士人数分析
据笔者统计,在总共92名宁波籍院士中,有镇海籍27人(包括北仑),鄞县籍(鄞州区)27人,市三区(包括慈城)20人,慈溪籍(现境)11人,余姚籍(现境)3人,奉化籍4人,象山籍0人,宁海籍0人。见下表(另见附表2):
籍贯
镇海
鄞县
市三区
慈溪
余姚
奉化
象山
宁海
(合计)
人数
27人
27人
20人
11人
3人
4人
0人
0人
92人
这是根据宁波教科网公布的院士个人资料和笔者网上搜索到的院士个人资料整理而成,可能会有一些误差,因各县旧境和现境的不同可引起籍贯之争。例如:路甬祥院士是慈溪浒山人,生于1942年,而当时浒山属于余姚县;原本以慈城为中心的老慈溪县大部,现归属宁波市江北区,所以谈家桢、颜鸣皋、朱祖祥、李庆逵等慈城籍院士,这里都算做了宁波籍。我们从上面这些统计数字可以发现,余姚、宁海、象山、奉化等四县籍的院士人数加起来也只有7人;余姚即使加上余姚旧境的院士如路甬祥、陈宜张等人,其县籍院士总数也只及鄞县或镇海的一半,而象山、宁海两县更是连一个院士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来说说余姚。笔者以为,余姚籍院士人数较少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文化基因。余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余姚先贤似乎更擅长于哲理思考,因而出了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等,这一方面使传统文化薪传不绝,另一方面也使余姚学子容易拘囿于固有的文化传统,重文科轻理工,以至于鲜有院士产生。二是地理条件的限制。在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正是当今多数宁波籍院士的青少年时代,当时的余姚处在绍兴和宁波两地中间,离中心城区较远,因而余姚学子接受新式教育的机会较少,不如鄞县、镇海离宁波城区近。三是经济条件的制约。余姚基本上不属于原来的宁波帮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因而当时能远赴京津沪乃至去海外求学深造的余姚学子相对较少。正是由于这三大原因使余姚虽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誉,而其县籍院士人数却明显不如鄞县、镇海两县。奉化、象山两县应该也不外乎这三大原因,而宁海县似乎还可以强调一点:宁海素有“读书种子之乡”的誉称,在科举时代就应该有不俗表现,但在关键的明代,由于方孝孺惨遭灭十族之祸,其家族、亲戚、朋友、学生遭连坐被杀者达873人,其中包括宁海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探花卢原质(方孝孺的表兄),“读书种子”由此遭遇灭顶之灾。假如没有这一场浩劫,宁海诞生院士的土壤也许会更肥沃一些。
再来说说镇海和鄞县。自古鄞县面积、人口都超过镇海许多,历代科举考试的成绩也优于镇海,两县又都紧挨着宁波城区,从这些条件看,鄞县籍院士人数应该明显多于镇海才是,但目前两县籍的院士人数相同,都是27个,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先来回顾历史:在1955年选出的首批学部委员中,有宁波籍学部委员(院士)5人,其中纪育沣、童第周、章名涛属于鄞县籍,贝时璋属于镇海籍,两县籍院士人数之比为3比1。到1980年,鄞县籍新增院士5人,他们是:陈中伟、郑哲敏、戴传曾、任美锷、翁文波,而镇海籍一个都没有,人数之比扩大到了8比1。转折点出现在1991年,当年镇海籍院士新增8人,鄞县籍院士新增2人;1995年,镇海籍院士又增加9人,鄞县籍院士增加6人,至此两县籍的院士人数已大体持平。其次再来看两县籍院士的年龄: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前的镇海籍院士有2人,鄞县籍院士有7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镇海籍院士有7人,鄞县籍院士有6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鄞镇籍院士各有12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的镇海籍院士有6人,鄞县籍院士有2人。见下表:
宁波籍院士趣谈
据悉,截至去年年底,宁波籍院士总数已达92名,稳居全国各城市首位⑴,这让所有宁波人感到骄傲。宁波因何有此佳绩?宁波籍院士的成长有什么特殊条件?宁波有几个周边县为什么没有诞生一位院士?如此等等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盲人摸象式的探究。
一、各区县籍院士人数分析
据笔者统计,在总共92名宁波籍院士中,有镇海籍27人(包括北仑),鄞县籍(鄞州区)27人,市三区(包括慈城)20人,慈溪籍(现境)11人,余姚籍(现境)3人,奉化籍4人,象山籍0人,宁海籍0人。见下表(另见附表2):
籍贯
镇海
鄞县
市三区
慈溪
余姚
奉化
象山
宁海
(合计)
人数
27人
27人
20人
11人
3人
4人
0人
0人
92人
这是根据宁波教科网公布的院士个人资料和笔者网上搜索到的院士个人资料整理而成,可能会有一些误差,因各县旧境和现境的不同可引起籍贯之争。例如:路甬祥院士是慈溪浒山人,生于1942年,而当时浒山属于余姚县;原本以慈城为中心的老慈溪县大部,现归属宁波市江北区,所以谈家桢、颜鸣皋、朱祖祥、李庆逵等慈城籍院士,这里都算做了宁波籍。我们从上面这些统计数字可以发现,余姚、宁海、象山、奉化等四县籍的院士人数加起来也只有7人;余姚即使加上余姚旧境的院士如路甬祥、陈宜张等人,其县籍院士总数也只及鄞县或镇海的一半,而象山、宁海两县更是连一个院士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来说说余姚。笔者以为,余姚籍院士人数较少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文化基因。余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余姚先贤似乎更擅长于哲理思考,因而出了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等,这一方面使传统文化薪传不绝,另一方面也使余姚学子容易拘囿于固有的文化传统,重文科轻理工,以至于鲜有院士产生。二是地理条件的限制。在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正是当今多数宁波籍院士的青少年时代,当时的余姚处在绍兴和宁波两地中间,离中心城区较远,因而余姚学子接受新式教育的机会较少,不如鄞县、镇海离宁波城区近。三是经济条件的制约。余姚基本上不属于原来的宁波帮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因而当时能远赴京津沪乃至去海外求学深造的余姚学子相对较少。正是由于这三大原因使余姚虽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誉,而其县籍院士人数却明显不如鄞县、镇海两县。奉化、象山两县应该也不外乎这三大原因,而宁海县似乎还可以强调一点:宁海素有“读书种子之乡”的誉称,在科举时代就应该有不俗表现,但在关键的明代,由于方孝孺惨遭灭十族之祸,其家族、亲戚、朋友、学生遭连坐被杀者达873人,其中包括宁海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探花卢原质(方孝孺的表兄),“读书种子”由此遭遇灭顶之灾。假如没有这一场浩劫,宁海诞生院士的土壤也许会更肥沃一些。
再来说说镇海和鄞县。自古鄞县面积、人口都超过镇海许多,历代科举考试的成绩也优于镇海,两县又都紧挨着宁波城区,从这些条件看,鄞县籍院士人数应该明显多于镇海才是,但目前两县籍的院士人数相同,都是27个,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先来回顾历史:在1955年选出的首批学部委员中,有宁波籍学部委员(院士)5人,其中纪育沣、童第周、章名涛属于鄞县籍,贝时璋属于镇海籍,两县籍院士人数之比为3比1。到1980年,鄞县籍新增院士5人,他们是:陈中伟、郑哲敏、戴传曾、任美锷、翁文波,而镇海籍一个都没有,人数之比扩大到了8比1。转折点出现在1991年,当年镇海籍院士新增8人,鄞县籍院士新增2人;1995年,镇海籍院士又增加9人,鄞县籍院士增加6人,至此两县籍的院士人数已大体持平。其次再来看两县籍院士的年龄: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前的镇海籍院士有2人,鄞县籍院士有7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镇海籍院士有7人,鄞县籍院士有6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鄞镇籍院士各有12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的镇海籍院士有6人,鄞县籍院士有2人。见下表:
2009/5/16 8:49:23
2楼
20年代前
20年代
30年代
30年代后
鄞县籍
7人
6人
12人
2人
镇海籍
2人
7人
12人
6人
由此可以看出,鄞县籍院士的人数优势体现在早期,即20年代之前,这似乎是因为科举时代延续下来的教育优势,让鄞县有老本可吃;而镇海属于后起之秀,又似乎与三十年代宁波帮势力的兴盛有关。例如镇海的庄市镇仅两万多人口,却走出了院士6人,而庄市同时也是宁波帮最为密集的侨乡。
以上关于各区县籍院士人数的分析如果还算比较理性的话,那么以下关于宁波籍院士的另一些发现,则更近似于“八卦”,容笔者姑妄言之!
二、宁波籍院士的姓氏
据笔者统计,92名宁波籍院士分属55个姓氏,其中,陈姓院士有12人,他们是:陈亚珠、陈俊勇、陈子元、陈俊亮、陈中伟、陈毓川、陈赛娟、陈创天、陈祖煜、陈宜张、陈敬熊、陈肇元。陈姓院士占宁波籍院士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其比例应该大大超过了陈姓在宁波总人口中的比例(陈姓在浙江为第一大姓,占浙江总人口百分之五多一点)。这使我们联想到钱姓这个在中国科技界和文化界显赫的姓氏,如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钱钟书、钱穆、钱玄同、钱复等等,钱姓名人在名人中的比例显然也大大超过了钱姓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不过在宁波籍院士中并无钱姓院士。不但如此,李、王、张是当代全国三大姓,但在宁波籍院士中,这三大姓的比例并不高,仅有李志坚、李庆逵、王正敏、王阳元等四人,而且没有张姓院士。除陈姓院士外,在92名宁波籍院士中,有三名院士以上的姓氏分别是:周(周兴铭、周永茂、周光耀、周毓麟),朱(朱英浩、朱高峰、朱兆文、朱祖祥),杨(杨福家、杨雄里、杨福愉),徐(徐秉汉、徐志磊、徐祖耀),沈(沈自尹、沈昌祥、沈珠江),童(童第周、童志鹏、童坦君),翁(翁文波、翁心植、翁史烈)。其中,陈、杨、周、徐、朱,均列当代百家姓的前15位,沈姓列第37位,“翁”、“童”这一老一少两姓氏虽然排在当代百家姓的前一百位之外,却在宁波籍院士的人数上有不凡表现。排名当代百家姓第27位的冯姓是慈溪县的千年望族,自宋朝以来,慈溪冯氏共出过进士56人,但92名宁波籍院士中却没有一位冯姓院士(冯定属于哲学部的学部委员),鄞县的千年望族史氏、余姚的虞氏也是这个情况。
统计92名宁波籍院士的姓氏有什么意义呢?据说姓氏和遗传存在某种关系。“姓氏群体遗传学”⑻认为,“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这是否意味着院士的姓氏和他们的遗传基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三、宁波籍院士的生肖属相
你相信民间的生肖属相之说吗?在人们眼中,十二生肖被赋寓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虎的威武雄壮,牛的任劳任怨,猴的机灵活泼,狗的忠心勇敢,等等。笔者通过查找万年历,确定了92位宁波籍院士的生肖属相(另见附表5),计有:属鼠(14人),属牛(3人),属虎(2人),属兔(9人),属龙(7人),属蛇(5人),属马(4人),属羊(8人),属猴(10人),属鸡(15人),属狗(6人),属猪(9人)。见下表(按照人数的多少排列):
属相
鸡
鼠
猴
兔
猪
羊
龙
狗
蛇
马
牛
虎
(合计)
人数
15人
14人
10人
9人
9人
8人
7人
6人
5人
4人
3人
2人
92人
有意思吗?居然是属鸡的最多,其次是鼠、猴,属猴的居然不如属鸡的,属虎的居然不如属猪的,猪可是又懒又笨哦……让我们来对照不同生肖的象征意义:比如鸡,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如公鸡报晓意味着天亮,其次鸡能辟邪、去灾,在民间传说中,鬼最怕听到鸡声。而科学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辟邪、去灾、昌明,科学家也总是特别守信、准时,可见,鸡的象征意义与科学的意义、科学家的素质不谋而合。再比如老鼠,让人想到机灵、精细,生命力强,这也是科学研究所应该具有的素质。至于在人们印象中最为聪明的猴子,为何比不过鸡?大概因为猴子聪明过头,小猴子下山见异思迁,总不如公鸡守信、准时吧。那么属虎的为何敬陪末席?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也许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比如“老虎屁股摸不得”,是不可得罪也是惹不起的,但这恰恰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说说牛,牛以愚忠闻名,而科学是最需要灵感的,这让人想起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20年代前
20年代
30年代
30年代后
鄞县籍
7人
6人
12人
2人
镇海籍
2人
7人
12人
6人
由此可以看出,鄞县籍院士的人数优势体现在早期,即20年代之前,这似乎是因为科举时代延续下来的教育优势,让鄞县有老本可吃;而镇海属于后起之秀,又似乎与三十年代宁波帮势力的兴盛有关。例如镇海的庄市镇仅两万多人口,却走出了院士6人,而庄市同时也是宁波帮最为密集的侨乡。
以上关于各区县籍院士人数的分析如果还算比较理性的话,那么以下关于宁波籍院士的另一些发现,则更近似于“八卦”,容笔者姑妄言之!
二、宁波籍院士的姓氏
据笔者统计,92名宁波籍院士分属55个姓氏,其中,陈姓院士有12人,他们是:陈亚珠、陈俊勇、陈子元、陈俊亮、陈中伟、陈毓川、陈赛娟、陈创天、陈祖煜、陈宜张、陈敬熊、陈肇元。陈姓院士占宁波籍院士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其比例应该大大超过了陈姓在宁波总人口中的比例(陈姓在浙江为第一大姓,占浙江总人口百分之五多一点)。这使我们联想到钱姓这个在中国科技界和文化界显赫的姓氏,如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钱钟书、钱穆、钱玄同、钱复等等,钱姓名人在名人中的比例显然也大大超过了钱姓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不过在宁波籍院士中并无钱姓院士。不但如此,李、王、张是当代全国三大姓,但在宁波籍院士中,这三大姓的比例并不高,仅有李志坚、李庆逵、王正敏、王阳元等四人,而且没有张姓院士。除陈姓院士外,在92名宁波籍院士中,有三名院士以上的姓氏分别是:周(周兴铭、周永茂、周光耀、周毓麟),朱(朱英浩、朱高峰、朱兆文、朱祖祥),杨(杨福家、杨雄里、杨福愉),徐(徐秉汉、徐志磊、徐祖耀),沈(沈自尹、沈昌祥、沈珠江),童(童第周、童志鹏、童坦君),翁(翁文波、翁心植、翁史烈)。其中,陈、杨、周、徐、朱,均列当代百家姓的前15位,沈姓列第37位,“翁”、“童”这一老一少两姓氏虽然排在当代百家姓的前一百位之外,却在宁波籍院士的人数上有不凡表现。排名当代百家姓第27位的冯姓是慈溪县的千年望族,自宋朝以来,慈溪冯氏共出过进士56人,但92名宁波籍院士中却没有一位冯姓院士(冯定属于哲学部的学部委员),鄞县的千年望族史氏、余姚的虞氏也是这个情况。
统计92名宁波籍院士的姓氏有什么意义呢?据说姓氏和遗传存在某种关系。“姓氏群体遗传学”⑻认为,“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这是否意味着院士的姓氏和他们的遗传基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三、宁波籍院士的生肖属相
你相信民间的生肖属相之说吗?在人们眼中,十二生肖被赋寓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虎的威武雄壮,牛的任劳任怨,猴的机灵活泼,狗的忠心勇敢,等等。笔者通过查找万年历,确定了92位宁波籍院士的生肖属相(另见附表5),计有:属鼠(14人),属牛(3人),属虎(2人),属兔(9人),属龙(7人),属蛇(5人),属马(4人),属羊(8人),属猴(10人),属鸡(15人),属狗(6人),属猪(9人)。见下表(按照人数的多少排列):
属相
鸡
鼠
猴
兔
猪
羊
龙
狗
蛇
马
牛
虎
(合计)
人数
15人
14人
10人
9人
9人
8人
7人
6人
5人
4人
3人
2人
92人
有意思吗?居然是属鸡的最多,其次是鼠、猴,属猴的居然不如属鸡的,属虎的居然不如属猪的,猪可是又懒又笨哦……让我们来对照不同生肖的象征意义:比如鸡,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如公鸡报晓意味着天亮,其次鸡能辟邪、去灾,在民间传说中,鬼最怕听到鸡声。而科学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辟邪、去灾、昌明,科学家也总是特别守信、准时,可见,鸡的象征意义与科学的意义、科学家的素质不谋而合。再比如老鼠,让人想到机灵、精细,生命力强,这也是科学研究所应该具有的素质。至于在人们印象中最为聪明的猴子,为何比不过鸡?大概因为猴子聪明过头,小猴子下山见异思迁,总不如公鸡守信、准时吧。那么属虎的为何敬陪末席?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也许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比如“老虎屁股摸不得”,是不可得罪也是惹不起的,但这恰恰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说说牛,牛以愚忠闻名,而科学是最需要灵感的,这让人想起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2009/5/16 11: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