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侃一个上海人眼中的宁波人`zt
浏览量:549 回帖数:0
1楼
小时看过一出独角戏,说的是“宁可同苏州人吵架,不跟宁波人讲话”,原因在于,宁波话听起来“石骨铁硬”。不过我才管不了那么多,照样跟邻家宁波阿婆感情热络。那时候,只要她家包馄饨,总不忘多烧一碗端到我家,临走时还特别关照:汤里再滴几滴酱油,味道交关好。
印象当中还尤其深刻的一个细节就是,宁波人家里规矩特多。烧蜂窝煤的年代,宁波阿婆一律要在太阳底下烧至透干,然后拍净浮灰,码垒齐整,绝不允许有丝毫凌乱。
窃以为,某些盲目排外的上海人,对宁波人还算网开一面,在公开场合开玩笑时,都称“小宁波”、“老宁波”,蕴涵一种亲昵。因为无论是过去抑或现在,上海人跟宁波人之间都可用亲戚关系来比喻。想当年,上海开埠之初,广东移民数居首位,可没多久,就被宁波人所取代。就连沪语中不少方言都来自宁波,最典型的就是“阿拉”,即从宁波嫁接过来。据说,现在上海人当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祖籍宁波,而几乎所有的宁波人都能弯弯绕绕的攀到上海亲眷。有人还告诉我一条铁硬的真理,你不妨去观察一下:过去上海闺女对外地人的界限划得清清爽爽,尤其是苏北人,坚决不嫁。可要是逢到宁波郎,上海爹妈就“眼开眼闭”了。
这都是些陈年的回忆了。
两个月前造访宁波,从下榻的宾馆步行至市政府,不过几分钟。其间,先后5辆车从身边低调驶过,不闻喇叭声。心中不由一惊:乖乖,宁波人啥辰光变得嘎有钞票?在宁波逗留数日,碰到一位正宗的上海老兄,“赖”在宁波20多年不肯回沪,他告诉我,宁波人不露富。《福布斯》中国财富人物100强,宁波人入选的没几个,但事实上,仅仅慈溪一个镇上,比《福布斯》100强最末几位富翁有钱的就好几个。据说一位北京来的到宁波调研,问一村主任,村里有多少百万富翁?村主任答,差不多家家都是,百万刚刚起步,千万财富也是小case。宁波人眼中,温州人是小老板。
两个月后,又传来宁波人一口统吃上海希尔顿的消息,便也不足为奇了,恨只恨宁波人咋能这么“闷声大发财”?
由此感慨,全国人民都说上海人精明,说句公道话,这叫枪打出头鸟。比起宁波人来,上海人的精明小菜一碟。依鄙人之见,上海人的精明是向宁波人掏来的,或者说是宁波人带过来的。你想,解放前上海滩上9家钱庄,宁波人占了5家半,精明不?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人的精明更是淋漓尽致。我一个朋友林老板,也是宁波人,而今成了全国书写灯老大。他说,当年他爸几乎每星期都亲自挑一根扁担装着满满两箱无线电配件,从宁波乘夜船到上海,往往是半夜3点踏上十六铺码头。这桩跟上海无线电厂的小买卖,赢利区区100元,若放在宁波当地,求上门来的订单造造反反,最省力的一笔少说也有200元好赚,何必舍近求远图那辛苦铜钿?老人家却说得斩钉截铁,生意要做大,只有瞄准大上海!精明不?
去年的广交会上,因“僧”多“摊”少,慈溪家电企业急中生智,将展馆马路对面的店面全部租下,大兴小家电展销。广交会上午9时开门,晚上7时打烊,那片店面的营业时间就从早晨7时开到晚上11时。这“广交会外的广交会”,让爱突施冷箭的宁波人又打了一场漂亮仗。精明不?
宁波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什么菜,饭要吃饱。这可以看出宁波人的精明中还透着务实。不妨再讲个“一分钱的故事”。中国人到国外参展,逢到最后一天,各摊位纷纷大甩卖。可面对老外一再讨价还价,大多摊位宁愿扔了也不贱卖了。惟独宁波人的摊位前一售而空,旁人于是愤愤然。宁波人却不紧不慢:“扔掉不白给老外捡了便宜?就算只赚一分钱,也是为国家创外汇嘛!”精明至此,你还有啥话说?
要说宁波人低调,其实也是精明的一个侧面。上亿身价的饭店老板,点菜卡仍用香烟纸;腰缠万贯的包玉刚有一年到北京办事,住在宾馆里,服务员都不敢洗他的背心。为啥?这件背心太旧了,怕一洗就洗出几个洞出来。要摆啥阔气?充啥门面?
凡是不张扬的宁波人,你可以说他是“杀人不见血”的狡猾,也忍不住让我想到一句古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过,惟一与精明的宁波人形象不相符合的,便是其耿脾气了。这大概和他们吃过“奉化芋艿头,闯过三关六码头”有关。宁波菜开到上海,老板会悄悄叮嘱大厨,无论服务员还是主管向厨房传达客人有关“菜太咸”的抱怨时,只要答一声“知道了”,但下佐料时盐分一点也不许减!老板说,如果正宗的宁波菜也不叫座,我也没办法。
人说靠海
小时看过一出独角戏,说的是“宁可同苏州人吵架,不跟宁波人讲话”,原因在于,宁波话听起来“石骨铁硬”。不过我才管不了那么多,照样跟邻家宁波阿婆感情热络。那时候,只要她家包馄饨,总不忘多烧一碗端到我家,临走时还特别关照:汤里再滴几滴酱油,味道交关好。
印象当中还尤其深刻的一个细节就是,宁波人家里规矩特多。烧蜂窝煤的年代,宁波阿婆一律要在太阳底下烧至透干,然后拍净浮灰,码垒齐整,绝不允许有丝毫凌乱。
窃以为,某些盲目排外的上海人,对宁波人还算网开一面,在公开场合开玩笑时,都称“小宁波”、“老宁波”,蕴涵一种亲昵。因为无论是过去抑或现在,上海人跟宁波人之间都可用亲戚关系来比喻。想当年,上海开埠之初,广东移民数居首位,可没多久,就被宁波人所取代。就连沪语中不少方言都来自宁波,最典型的就是“阿拉”,即从宁波嫁接过来。据说,现在上海人当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祖籍宁波,而几乎所有的宁波人都能弯弯绕绕的攀到上海亲眷。有人还告诉我一条铁硬的真理,你不妨去观察一下:过去上海闺女对外地人的界限划得清清爽爽,尤其是苏北人,坚决不嫁。可要是逢到宁波郎,上海爹妈就“眼开眼闭”了。
这都是些陈年的回忆了。
两个月前造访宁波,从下榻的宾馆步行至市政府,不过几分钟。其间,先后5辆车从身边低调驶过,不闻喇叭声。心中不由一惊:乖乖,宁波人啥辰光变得嘎有钞票?在宁波逗留数日,碰到一位正宗的上海老兄,“赖”在宁波20多年不肯回沪,他告诉我,宁波人不露富。《福布斯》中国财富人物100强,宁波人入选的没几个,但事实上,仅仅慈溪一个镇上,比《福布斯》100强最末几位富翁有钱的就好几个。据说一位北京来的到宁波调研,问一村主任,村里有多少百万富翁?村主任答,差不多家家都是,百万刚刚起步,千万财富也是小case。宁波人眼中,温州人是小老板。
两个月后,又传来宁波人一口统吃上海希尔顿的消息,便也不足为奇了,恨只恨宁波人咋能这么“闷声大发财”?
由此感慨,全国人民都说上海人精明,说句公道话,这叫枪打出头鸟。比起宁波人来,上海人的精明小菜一碟。依鄙人之见,上海人的精明是向宁波人掏来的,或者说是宁波人带过来的。你想,解放前上海滩上9家钱庄,宁波人占了5家半,精明不?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人的精明更是淋漓尽致。我一个朋友林老板,也是宁波人,而今成了全国书写灯老大。他说,当年他爸几乎每星期都亲自挑一根扁担装着满满两箱无线电配件,从宁波乘夜船到上海,往往是半夜3点踏上十六铺码头。这桩跟上海无线电厂的小买卖,赢利区区100元,若放在宁波当地,求上门来的订单造造反反,最省力的一笔少说也有200元好赚,何必舍近求远图那辛苦铜钿?老人家却说得斩钉截铁,生意要做大,只有瞄准大上海!精明不?
去年的广交会上,因“僧”多“摊”少,慈溪家电企业急中生智,将展馆马路对面的店面全部租下,大兴小家电展销。广交会上午9时开门,晚上7时打烊,那片店面的营业时间就从早晨7时开到晚上11时。这“广交会外的广交会”,让爱突施冷箭的宁波人又打了一场漂亮仗。精明不?
宁波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什么菜,饭要吃饱。这可以看出宁波人的精明中还透着务实。不妨再讲个“一分钱的故事”。中国人到国外参展,逢到最后一天,各摊位纷纷大甩卖。可面对老外一再讨价还价,大多摊位宁愿扔了也不贱卖了。惟独宁波人的摊位前一售而空,旁人于是愤愤然。宁波人却不紧不慢:“扔掉不白给老外捡了便宜?就算只赚一分钱,也是为国家创外汇嘛!”精明至此,你还有啥话说?
要说宁波人低调,其实也是精明的一个侧面。上亿身价的饭店老板,点菜卡仍用香烟纸;腰缠万贯的包玉刚有一年到北京办事,住在宾馆里,服务员都不敢洗他的背心。为啥?这件背心太旧了,怕一洗就洗出几个洞出来。要摆啥阔气?充啥门面?
凡是不张扬的宁波人,你可以说他是“杀人不见血”的狡猾,也忍不住让我想到一句古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过,惟一与精明的宁波人形象不相符合的,便是其耿脾气了。这大概和他们吃过“奉化芋艿头,闯过三关六码头”有关。宁波菜开到上海,老板会悄悄叮嘱大厨,无论服务员还是主管向厨房传达客人有关“菜太咸”的抱怨时,只要答一声“知道了”,但下佐料时盐分一点也不许减!老板说,如果正宗的宁波菜也不叫座,我也没办法。
人说靠海
2007/9/11 20: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