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宁波地名趣谈

楼主

sunzhen88 [离线]

6VIP

发帖数:443 积分4538
1楼

宁波为文献之邦,众多地名趣味浓郁。 

  宁波,唐朝时称明州,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称为庆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之意,又改为明州府。到洪府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改为宁波府。因当时的镇海县称作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即宁波之名由来。 

  唐明州建城之前,甬上已形成村落。濒临三江口的甬水村,在历史长河中,开拓发展,街巷众多,日益城市化。清光绪《鄞县志》记载:街巷地名154条。民国《鄞县通志》记有464条。改革开放以来,又新增地名100余条。 

  1925年前后,宁波曾成立过街名委员会,整理城区、江东、江北地名。把零星分段地名统统伸延,统一成“路、街、巷”三种地名,尽量采用有历史性、纪念性、商业性、习惯性等予以保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历史名人得名的地名有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尚书街、苍水街、华夏巷、忠介街等。 


中山东路 

东起江厦街,西至解放南、北路口,与开明街十字相交。全长1059米,宽26-60米,其中车道18-37米。沥青路面。旧名东大路,别称东门街。永乐《宁波府志》、成化《四明郡志》称大街。雍正《宁波府志》称鼓楼东直街。光绪《鄞县志》称鼓楼大街。民国14年(1925)运城石修筑,为城厢东西干道之东段,故名东大路。民国35年(1946)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名为中山东路。“文革”中,曾与中山西路合并,统称东方红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复名中山东路。1978年-1983年,全面拆建南侧街房,拓宽改建成今貌。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南、北路口,西至西门板桥,与西郊路相接。全长l008米,宽28.5米,其中车道19.5米,沥青路面,分隔带栽种花草。旧名西大路。永乐《宁波府志》、成化《四明郡志》称大街。雍正《宁波府志》称鼓楼西直街。光绪《鄞县志》称鼓楼大街。旧名包括贯桥头、渡母桥、鼓楼前、惠政桥、天宁寺前、河利市桥、西门口等地。民国25年(1936)建筑马路,为城厢东西干道之西段,故名西大路。民国35年(1946)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改称中山西路。“文革”中曾与中山东路合并,统称东方红大街。1981年复名中山西路。1983-1985年全部拆建南侧街屋,废西后街,拓宽改建成今貌。 

尚书街 

东起呼童街,西至孝闻街。长247米,宽5.5米,沥青路面。《鄞县通志》载:“尚书街,西至望京路,东至呼童街。”旧名尚书第、芳嘉桥跟。光绪《鄞县志》称祝都桥巷、芳嘉桥巷(一作方家桥巷)。街因旧有尚书第得名。尚书第,为明成化二年(l466)进士,太保、吏部尚书屠滽所居。至清,为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四十二年兵部尚书屠粹忠府第。现旧第已改建为住宅。街南原有小河,今已填废拓宽成街。1981年地名普查将街西段(文昌街至望京路)划入施祥巷。中段(孝闻街至文昌街)改称尚书巷。 

苍水街 

东通中山东路,西至秀水街,中与开明街、解放北路相交。全长1345米,宽2-6米,混凝土、沥青路面。《鄞县通志》载:“苍水街,旧名贡院桥、甘溪头、后市、彩章衕、道后、宪墙衕。”道后、宪墙衕为街之西段。清时为宁绍台道署宪台院墙之后。光绪、咸丰《鄞县志》作线墙巷,“线”为“宪”之误。后市、甘溪头为街之东段。民国24年(1935)改建马路。以有明末搞清志士张苍水故居得名,“文革”时曾称红旗街。1981年地名普查复名苍水街。 

华夏巷 

东起握兰巷,西至解放南路。原长130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华夏巷,旧名太监衕。”因有太监庙得名。民国19年(1930)年为纪念明末抗清英雄华夏定今名。1981年又称巷为解放南路156弄。1985年为开辟药行 

 
  以商业市肆得名 

以商业市肆得名的地名有药行街、大来街、天吉巷、天德巷、树巷、纱帽巷、怀安巷、元吉巷、鹅场路、博文巷、宝兴巷、生泰巷、帽店巷、鼓店巷等。 


2011/10/5 1:45:01

hai11 [离线]

6VIP

发帖数:320 积分5147
2楼


 

药行街 

东起江厦街、灵桥路口,西至解放南路,中与开明街十字相交。全长1028米,宽22-10-30米,其中车道14-6-16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为城区东南隅主要街道。永乐《宁波府志》称砌街。东自车桥,西至新排桥。光绪《鄞县志》载:街为李氏所砌,故名。雍正《宁波府志》称:三法卿坊东直街。乾隆《鄞县志》称三法卿坊街。西抵开明桥南侧,东至灵桥门。民国17年(1928)改建灵桥门至万泰弄一段为沥青路。(《鄞县通志》)其地,清咸丰、同治至民国间,中气药材行业极盛时,有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药行五十余家,街因此得名。 

大来街 

南起大沙泥街,北至咸塘街。全长480米,宽2-3米。沥青、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大来街,旧名大来衕,黑风衕、家井巷,一作缸井巷,又作江心巷。”因清时有老大来南货店得名。 

天吉巷 

北起中山西路,南至迎凤街。长80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天吉巷,旧名张天吉衕。”因旧有张天吉贳器店得名。 

天德巷 

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东岸。150米,宽3-4米,混凝土路面。民国《鄞县通志》载:“天德巷,旧名赵天德衕。后所营房。”光绪《鄞县志》称后所营巷。巷以旧有赵天德染坊得名。巷西口临月湖,有小岛称芳草湖,为月湖十景之一,1954年辟为儿童公园。 

树巷 

南起柳汀巷,北至欢喜巷。长143米,宽2-3米,混凝土路面,巷侧为居民住宅。《鄞县通志》载:“树巷,旧名树行衕。”因其地旧有万顺木行得名。 

纱帽巷 

东起车轿街,西至碶闸街,中分岔南通咸塘街,北与十字井巷相接。全长262米,宽2-3米,《鄞县通志》载:“纱帽巷,旧名纱帽地。”旧又称纱帽第,亦称海神庙后。据传,巷与十字井巷交织,形似纱帽,故称纱帽地。又传清康熙间,武士张宗瀚(字齐生)建宅于此,其宅高低错落,形似纱帽,遂呼为纱帽第。旧时,巷东有岳庙西河,巷西有廿条桥河,仅南路可通咸塘街。民国18年(1929)填河建成石板小巷,定今名。 

怀安巷 

东起灵桥路,南至狮子街,与竺家巷相接,中段东通九如里。全长70米,宽3.7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怀安巷,旧名惠安当衕。”巷内旧有惠安当铺,故名。民国时改惠安为怀安,谐音。 

元吉巷 

南起大沙泥街,北至竺家巷。长99米,宽1.3-2米,石板路面。《鄞县通志》载:“元吉巷,旧名林元吉衕。”清末,巷有林元吉号贳器店,故名。 

鹅场路 

东南起鄞奉路,西北接南郊路,有二口。长76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民国初年,南门郊外有公胜鹅行,为白鹅贸易市场,故名。 

博文巷 

南起国医巷,北至苍水街。长100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巷侧为居民住宅,有国医居委会。《鄞县通志》:“博文巷旧名卜文记衕。”因清时巷内有博文记贳器店得名,沿用至今。 

宝兴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文昌街。全长162米,宽2.2米,混凝土路面。巷侧为居民住宅。《鄞县志》载:“宝兴巷,旧名宝兴当衕。”光绪《鄞县志》称石版巷。旧有慈溪人葛姓在巷内开设宝兴当铺,故名。 

生泰巷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县前街。长87米,宽2—3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生泰巷,旧名汤生泰衕。”清末明初时,巷内有汤生泰丝线作坊,故名。 

帽店巷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长50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帽店巷,旧名太和帽店衕。”民国初年,巷内设有太和帽店,故名。 

鼓店巷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长37米,宽2.5米,混凝土、石板路面。《鄞县通志》载:“鼓店巷,旧名鼓板店衕。”清末,巷口设有鼓板店铺,故名。 
 
 
 以宁波城门得名 

以宁波城门得名的地名有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东渡路等。 


      
2011/10/5 7:11:21
返回本版
1
2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