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心头-
浏览量:689 回帖数:1
1楼
(转) 上篇:甬,推其始,周时立名
中篇:甬,究其中,文化铸就
下篇:甬,算如今,传承扬名
“甬”上心头(上):周时立名
不瞒各位,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宁波简称“甬”,感觉是有点怪怪的:为什么称“甬”?“甬”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疑虑,持续很久。就是现在,我以此问题向宁波本地人发问。得到的亦多是语焉不详,拎得不太清楚。
疑问生发,“甬”上心头。在此,且让我来一番追索:宁波,何“甬”之有?
追索的线路图是,山名水名----字甬器甬------地域性格。追索的结果是:甬与山名水名相勾联。这是大家比较清楚的。山名水名和字甬器甬相呼应。这是大家很少注意到的。甬、山水和宁波区域精神相印合,这是大家可能没有涉及到的。
宁波简称“甬”,来自于甬山甬江。山水相连,甬江之名源出甬山(要多提一句的是,现在的甬江和历史上的甬江指称上有区别。此处不多述)。甬山位于奉化市江口街道,因峰峦似覆置大钟,像古甬字故名甬山。甬江上游剡江流经甬山,旧方志称“甬江之称,殆因其源出于此,而名之也。”《宁波词典》说:“宁波地区的简称则为甬,此称在周朝时出现。甬的来历有两说,一说以甬江得名,甬江又以甬山沿称。甬山山峦形状似一口覆盖的大钟,而甬字为钟形的变体,故称。另一说以涌的意思为甬作解,即甬山的水源丰富,如泉涌一般,因而习称”。以涌来为甬作解,我认为不确。从做字的角度来看,甬字在先,涌字形及涌字义应从甬衍生而来。周朝时,我想,人们不太会看汹涌的水而生发出给山给水命名之灵感,更合理的是借乐器甬的形状及乐器甬的崇高地位来为山为水命名。
提请各位注意的是,“此称在周朝时出现”一句是条重要的线索。由此追问:周时,甬为何物?甬含何义,为何周人以甬为山为水命名呢?
甬是钟的一种,是一种乐器,但又不是一般的乐器,它是礼乐器。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凝聚各地官心民心的作用。
钟先甬后,甬在钟中。即历史上先有钟后有甬,甬是钟的一员,仍在钟的队列之中。传说古钟始于西周,其形制可能来源于殷代的征(征字可能是钲字,或二者古时同用)(征体小,用手持槌击,柄在下而口在上。我猜类似我们现代的手摇的铃铛)。夏禹时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制的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有了不同形制的钟,从殷墟出土的乐器中,已能见到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几种钟。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而来。编钟的组合关系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编钟分为钮钟、甬钟、镈钟三类。钮钟,因钟体顶部用以悬挂的钮得名。和甬钟一样,常常多件组合使用。镈钟,顶部没有柄,有方形、圆形或兽形环钮,钟口较为平直。要说明的是,对于镈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享有此钟。是先秦帝王、诸侯身份的重要标志(我想,类似于以后历史上的“黄袍”。只有皇帝才能“加身”的)。编钟的问世迅速推动了钟这种乐器的进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了,日趋繁复。
八音中,钟为首,编钟中,甬为中坚。古时乐有“八音”,即金、石、丝、木、土、革、匏、竹。金指以钟为代表的青铜铸造乐器。按八音的顺序,钟,为金类乐器。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为了对编种及甬钟的重要性有直接的了解。我这里以曾侯乙墓编钟为例。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这套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镈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从这套编钟组合来看,镈钟是“王者”,甬钟无疑是编钟中的“中坚力量”。钮钟是“第三梯队”。
(转) 上篇:甬,推其始,周时立名
中篇:甬,究其中,文化铸就
下篇:甬,算如今,传承扬名
“甬”上心头(上):周时立名
不瞒各位,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宁波简称“甬”,感觉是有点怪怪的:为什么称“甬”?“甬”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疑虑,持续很久。就是现在,我以此问题向宁波本地人发问。得到的亦多是语焉不详,拎得不太清楚。
疑问生发,“甬”上心头。在此,且让我来一番追索:宁波,何“甬”之有?
追索的线路图是,山名水名----字甬器甬------地域性格。追索的结果是:甬与山名水名相勾联。这是大家比较清楚的。山名水名和字甬器甬相呼应。这是大家很少注意到的。甬、山水和宁波区域精神相印合,这是大家可能没有涉及到的。
宁波简称“甬”,来自于甬山甬江。山水相连,甬江之名源出甬山(要多提一句的是,现在的甬江和历史上的甬江指称上有区别。此处不多述)。甬山位于奉化市江口街道,因峰峦似覆置大钟,像古甬字故名甬山。甬江上游剡江流经甬山,旧方志称“甬江之称,殆因其源出于此,而名之也。”《宁波词典》说:“宁波地区的简称则为甬,此称在周朝时出现。甬的来历有两说,一说以甬江得名,甬江又以甬山沿称。甬山山峦形状似一口覆盖的大钟,而甬字为钟形的变体,故称。另一说以涌的意思为甬作解,即甬山的水源丰富,如泉涌一般,因而习称”。以涌来为甬作解,我认为不确。从做字的角度来看,甬字在先,涌字形及涌字义应从甬衍生而来。周朝时,我想,人们不太会看汹涌的水而生发出给山给水命名之灵感,更合理的是借乐器甬的形状及乐器甬的崇高地位来为山为水命名。
提请各位注意的是,“此称在周朝时出现”一句是条重要的线索。由此追问:周时,甬为何物?甬含何义,为何周人以甬为山为水命名呢?
甬是钟的一种,是一种乐器,但又不是一般的乐器,它是礼乐器。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凝聚各地官心民心的作用。
钟先甬后,甬在钟中。即历史上先有钟后有甬,甬是钟的一员,仍在钟的队列之中。传说古钟始于西周,其形制可能来源于殷代的征(征字可能是钲字,或二者古时同用)(征体小,用手持槌击,柄在下而口在上。我猜类似我们现代的手摇的铃铛)。夏禹时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制的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有了不同形制的钟,从殷墟出土的乐器中,已能见到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几种钟。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而来。编钟的组合关系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编钟分为钮钟、甬钟、镈钟三类。钮钟,因钟体顶部用以悬挂的钮得名。和甬钟一样,常常多件组合使用。镈钟,顶部没有柄,有方形、圆形或兽形环钮,钟口较为平直。要说明的是,对于镈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享有此钟。是先秦帝王、诸侯身份的重要标志(我想,类似于以后历史上的“黄袍”。只有皇帝才能“加身”的)。编钟的问世迅速推动了钟这种乐器的进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了,日趋繁复。
八音中,钟为首,编钟中,甬为中坚。古时乐有“八音”,即金、石、丝、木、土、革、匏、竹。金指以钟为代表的青铜铸造乐器。按八音的顺序,钟,为金类乐器。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为了对编种及甬钟的重要性有直接的了解。我这里以曾侯乙墓编钟为例。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这套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镈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从这套编钟组合来看,镈钟是“王者”,甬钟无疑是编钟中的“中坚力量”。钮钟是“第三梯队”。
2010/10/25 14:12:23
2楼
从以上分析可知,甬在“音乐界”和“政界”有着崇高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因如此,甬就有了移作他用的“资本”了。而这,就是甬地甬水得甬名的最根本的原因。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周朝,甬“居庙堂之上”,在“政界”的地位和作用非同小可。作为礼乐器,编钟在宗庙或宫廷举行典礼和宴会时奏鸣,在文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意义非凡。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封建联邦制”下的周王朝是一个松散型的联邦集合体,王室与各诸候国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和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周天子只能靠礼仪制度这条最重要的纽带来理顺和维系王室与各国的关系。如此这般,礼仪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编钟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这可是当今仪仗队及仪仗音乐的象征意义远远比不上的。
就这样,周朝时,有着崇高地位的甬,来到了宁波地区,为山为水立下了甬名。
欲知甬地立甬名后,如何在历史上得以“可持续性发展”,请看“甬”上心头中篇:甬,究其中,文化铸就。
“甬”上心头(中):文化铸就
文化铸就甬,我们来看两条历史线索,一条是钟的演变。二条是甬地的演变。两条线同向而行,相互呼应。
周朝,宁波的一山(甬山)一水(甬江)借礼乐器甬立名。接下来的问题是,历史为什么认同了宁波这地方以甬为名呢?要知道,在历史的舞台上,众“名”呈现,这“名”去那“名”来(比如,“鄞”和“句章”等曾为宁波地名,现在也还偶尔一用。历史上,曾有四明人物、姚江人物的说法,这意味着宁波这块“地盘”,也是可以用四明、姚江来指称的),各领风骚若许年。在这变迁中,“甬”这个名字,不仅没有丢失周朝时占住的甬地甬江的“地盘”、在岁月风霜中得以长期生存下来,而且还逐渐扩大“地盘”、成为整个宁波地区的“名儿”,这其中的道道是什么?
这,还得关注周朝以后,甬钟的演变以及甬在社会文化中占住的地位和作用了。这就事涉“钟”文化了。不过,其发展方向,走的仍是“高端”路线。和从前的“甬”一样,事关精神(比如,钟入寺院)、事关“高层”(高贵身分一直未变)。
我们先关注作为器物的甬,我叫它器甬。
编钟式微,但甬却没有式微,虽然甬钟在编、并在编钟中占主要角色。相反,甬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创新发展,或者说后来的钟其实是以甬钟作为主要原型的。“礼崩乐坏”,制作复杂、成本昂贵的编钟在战国后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甬钟以“个体”的形式“夺路而出”。
两汉时,佛教东来,寺院兴起,随之,钟被请进了寺院,钟用来用去成了梵钟。寺庙日多,梵钟随之成为古钟的“主力阵容”。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梵钟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寺院道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梵钟虽有异域文化的因子,但在中国大文化的包容下,带着强烈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一句话,梵钟传递着强烈的“中国信仰”。
“晨昏敲钟”不仅是一种“功课”,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象征。钟声中传达着和平、吉祥、振兴、奋进。寺庙里的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不仅存在于“佛国”,也存于红尘滚滚的世间。成语“警钟长鸣”就是最好的证据。至于“钟鸣鼎食”,更是彰显着下凡间的“钟”仍保持一份“皇家的高贵”。
我们再来关注带有文字符号的甬。我叫它字甬。
中国汉字传神。汉字每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都有它的内涵。基于此,不难断定,“甬”字也有丰富的意蕴。
甬字,象形字。古甬字,我个人猜想,可能就是“用”字。字典上的解释是,用 yòng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我猜想后有疑虑。在网上搜,还真有资料明确说,“用,《说文·用部》:‘可施行也。’按即古甬字。引申为使用。甬在加木成桶。”很明确,我们今天用来用去的“用”的意义,不过是古甬字的引申义。引申来引申去,原义倒湮没于历史之中了。“甬”可能是后起的字。字典上的解释为:甬yǒng,其一为,(形声。从兯(hàn),用声。小篆字形。兯,象花蓓蕾之形。故可指草木花结蓓蕾的样子。比如草木花甬甬然。其二指古代钟柄名。甬本是钟,后人用字变迁,缩小其义为钟柄。其三指古代两旁有墙垣遮蔽的通道。如:甬路。其四指仆役,佣工。如:甬官(古代掌管徭役的官)。我猜想,这意义和“用”的“使用”义相通。甬人不就是要做事吗!其五通“桶”,古斗斛一类量器。当然字典里还有甬山、甬江的解释。这里不表。我要提出一点个人看法的是,“甬”指钟柄,很可能是以钟柄来指称器物的。就像 “日”字中的一点来指称太阳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甬”的“形体”。无疑的是,不管是“用”还是“甬”,下面都一样。我猜想,这就是乐器甬的美好“形体”了。这个“形体”就是历史上“钟”的主要原型。要特别说明的是,钟的美好“形体”。无言地展示着平稳庄重,端庄安祥。而这份“形体”的平稳庄重端庄安详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升着佛界及人间的芸芸众生的气度。
从以上分析可知,甬在“音乐界”和“政界”有着崇高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因如此,甬就有了移作他用的“资本”了。而这,就是甬地甬水得甬名的最根本的原因。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周朝,甬“居庙堂之上”,在“政界”的地位和作用非同小可。作为礼乐器,编钟在宗庙或宫廷举行典礼和宴会时奏鸣,在文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意义非凡。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封建联邦制”下的周王朝是一个松散型的联邦集合体,王室与各诸候国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和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周天子只能靠礼仪制度这条最重要的纽带来理顺和维系王室与各国的关系。如此这般,礼仪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编钟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这可是当今仪仗队及仪仗音乐的象征意义远远比不上的。
就这样,周朝时,有着崇高地位的甬,来到了宁波地区,为山为水立下了甬名。
欲知甬地立甬名后,如何在历史上得以“可持续性发展”,请看“甬”上心头中篇:甬,究其中,文化铸就。
“甬”上心头(中):文化铸就
文化铸就甬,我们来看两条历史线索,一条是钟的演变。二条是甬地的演变。两条线同向而行,相互呼应。
周朝,宁波的一山(甬山)一水(甬江)借礼乐器甬立名。接下来的问题是,历史为什么认同了宁波这地方以甬为名呢?要知道,在历史的舞台上,众“名”呈现,这“名”去那“名”来(比如,“鄞”和“句章”等曾为宁波地名,现在也还偶尔一用。历史上,曾有四明人物、姚江人物的说法,这意味着宁波这块“地盘”,也是可以用四明、姚江来指称的),各领风骚若许年。在这变迁中,“甬”这个名字,不仅没有丢失周朝时占住的甬地甬江的“地盘”、在岁月风霜中得以长期生存下来,而且还逐渐扩大“地盘”、成为整个宁波地区的“名儿”,这其中的道道是什么?
这,还得关注周朝以后,甬钟的演变以及甬在社会文化中占住的地位和作用了。这就事涉“钟”文化了。不过,其发展方向,走的仍是“高端”路线。和从前的“甬”一样,事关精神(比如,钟入寺院)、事关“高层”(高贵身分一直未变)。
我们先关注作为器物的甬,我叫它器甬。
编钟式微,但甬却没有式微,虽然甬钟在编、并在编钟中占主要角色。相反,甬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创新发展,或者说后来的钟其实是以甬钟作为主要原型的。“礼崩乐坏”,制作复杂、成本昂贵的编钟在战国后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甬钟以“个体”的形式“夺路而出”。
两汉时,佛教东来,寺院兴起,随之,钟被请进了寺院,钟用来用去成了梵钟。寺庙日多,梵钟随之成为古钟的“主力阵容”。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梵钟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寺院道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梵钟虽有异域文化的因子,但在中国大文化的包容下,带着强烈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一句话,梵钟传递着强烈的“中国信仰”。
“晨昏敲钟”不仅是一种“功课”,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象征。钟声中传达着和平、吉祥、振兴、奋进。寺庙里的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不仅存在于“佛国”,也存于红尘滚滚的世间。成语“警钟长鸣”就是最好的证据。至于“钟鸣鼎食”,更是彰显着下凡间的“钟”仍保持一份“皇家的高贵”。
我们再来关注带有文字符号的甬。我叫它字甬。
中国汉字传神。汉字每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都有它的内涵。基于此,不难断定,“甬”字也有丰富的意蕴。
甬字,象形字。古甬字,我个人猜想,可能就是“用”字。字典上的解释是,用 yòng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我猜想后有疑虑。在网上搜,还真有资料明确说,“用,《说文·用部》:‘可施行也。’按即古甬字。引申为使用。甬在加木成桶。”很明确,我们今天用来用去的“用”的意义,不过是古甬字的引申义。引申来引申去,原义倒湮没于历史之中了。“甬”可能是后起的字。字典上的解释为:甬yǒng,其一为,(形声。从兯(hàn),用声。小篆字形。兯,象花蓓蕾之形。故可指草木花结蓓蕾的样子。比如草木花甬甬然。其二指古代钟柄名。甬本是钟,后人用字变迁,缩小其义为钟柄。其三指古代两旁有墙垣遮蔽的通道。如:甬路。其四指仆役,佣工。如:甬官(古代掌管徭役的官)。我猜想,这意义和“用”的“使用”义相通。甬人不就是要做事吗!其五通“桶”,古斗斛一类量器。当然字典里还有甬山、甬江的解释。这里不表。我要提出一点个人看法的是,“甬”指钟柄,很可能是以钟柄来指称器物的。就像 “日”字中的一点来指称太阳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甬”的“形体”。无疑的是,不管是“用”还是“甬”,下面都一样。我猜想,这就是乐器甬的美好“形体”了。这个“形体”就是历史上“钟”的主要原型。要特别说明的是,钟的美好“形体”。无言地展示着平稳庄重,端庄安祥。而这份“形体”的平稳庄重端庄安详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升着佛界及人间的芸芸众生的气度。
2010/10/25 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