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上海的地位--浙江人VS苏南人VS苏北人

楼主

萢沫 [离线]

6VIP

发帖数:434 积分4767
1楼

地道本地人


本地人也叫本帮人,是最地道的上海人。


上海是从一个渺小的渔村发迹的,沧海桑田,当年的小城镇,如今成了繁华的都市。曾看过一则图片资料,描述闹市中静安寺的当年景象,南京路还是一条潺潺的小河,河边是几棵纤细的柳树,而老城厢里出名的街以前是条叫方浜的河。


几代迁徙之后,一小部分本地人生活在老城厢里,而大部分则继续守望在祖辈家园上,在浦江两边的南汇、川沙、嘉定、江湾,都是大上海的周边郊区。


现在的“上海人”,基本上把本地人归为“乡下人”,觉得本地人不擅和别人打交道,喜欢钻牛角尖,有点憨,小家子气。这些在北方人的相声里,老说上海人家的饭菜是一小碟一小碟的,饭是浅浅的一小碗,菜也就有几根。其实,这是上海本地人的做派。


本地人种菜的多,他们大多是农民。上海的土地是他们的根,也成了他们的牵绊。胆小的本地人非常节俭,过于谨慎,有很强的防卫心理,即使待在老城厢里,也最多是做做小生意,很少有人能弄出什么局面来。


脑筋灵光得不得了的杜月笙应该算是本地人的一个异数。


听说过一个故事:在浦东,江镇因为建了雄伟傲人的新国际机场,修了路,造了房,景色怡人,重振江镇人的信心。此地县长在招待市里的客人时,一边慷慨地描绘未来蓝图,一边不停地说:“要向你们上海人学习”。


本地人对上海,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上海最早是他们的土地,可是现在,他们和真正的上海城如此隔膜,他们退缩在这个城市的边缘。

      
2009/5/30 13:07:56

萝莉控 [离线]

6VIP

发帖数:324 积分4978
2楼

伊是苏北人


从前上海人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伊是苏北人”,丢过来就像一把刀子把你的脸面划出了一个破口,这句话里的贬义成分是全城皆知的,表达了对一个人出身、习性的种种鄙视。


过去,在上海被人说成是苏北人,或是“苏北腔”,这辈子就很难翻身了。


上海人观念中的苏北人,大都指长江以北的江苏部分,连带安徽北部地区。其实,苏北人从来没有得罪过上海人,只不过因为饱受战乱的苏北曾是贫困粗蛮的地方,和鱼米之乡的江南几乎天壤之别。


因为穷,出门讨生活的人也多。近代史上苏北难民潮多次出现,仅一九三一年大水,苏北就有大约七万多难民进入上海;日军侵华,又迫使大批苏北人逃入上海,其中大部分是盐城和阜宁人。


苏北人大多是没多少文化、赤贫的农民,背井离乡,还有方言差异,在上海只能做最简单的劳工和本地人不屑的低等职业。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黄包车夫十有八九是苏北人;在烟草业,苏北女工集中在工作繁重的烟叶部门,工资却低于江南女工;在面粉厂,苏北人只能干扛面粉袋的苦活;即使是jinv,第一等的 “长三 ” 一定是江南人,第二等的“幺二”来自扬州,苏北jinv则被叫做“yeji”。上海人一度用“三把刀”来形容“伺候人”的苏北人:切菜刀(烧菜的)、修脚刀(澡堂子的)和理发刀(剃头的)。


生活困苦的苏北人聚集在城郊和沿苏州河岸边,住在用竹席、毡布土块搭建而成的“棚户区”,受江南人和洋人的歧视,被人用“苏北腔”、“江北佬”、“江北猪猡”之类的蔑称吆喝着。


苏北人在上海低人一等,过去苏北人只能和苏北人通婚,在苏北人和其他地区人的混合婚姻中,多数也是苏北新娘。


有一位美国的汉学家特地研究过上海的苏北人,得出一个精辟的结论:“苏北人并不是在苏北的人,他们只是在上海,才成为苏北人”。如今的上海,棚户区大量拆迁,苏北人的后代已经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完。

      
2009/5/30 21:37:24
返回本版
1
2
3
4
5
6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