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宁波象山

楼主

不想遗憾 [离线]

6VIP

发帖数:61 积分4871
1楼

  建屋多坐北朝南,形式多一正两横。五五间,中为中堂,东西各两间,分别为大房与灶间;两横各三间,中间敞堂,左右为上下小房。规模小者一正两横,正三间,横各两间。一般南有照壁,正中开门,亦有开于东或西两小房处。无照壁的称“散道地”。房屋结构多为砖木,梁柱相连。墙有青砖、乱石之分。农村贫户多住茅屋,民国时及解放初,南田、金星等地农、盐、渔民尤多。解放后,房屋形式多呈一字形。80年代初,建筑材料多用水泥、钢材、红砖、形式多层平顶,设走廊、阳台,装潢力求美观。
 
生活习俗——外出
 
  旧时外出远行,必择吉日起程,近路者亦拣“双日”。对远行亲朋,须馈送路菜。儿童外出,尤为重视,肩挎历书,以示“百无禁忌”,额中点锅煤,俗称“钶灶记”,途中过桥,常由长者挟腰,儿童手足悬空,谓如狗行而过,保途中平安。偶去亲友家,须携带糕饼糖果,叫“进门欢”。
  轿子,为旧时民间代步工具,种类较多:有椅子轿、竹制,形同坐椅,无脚,前后系绳,中穿竹杠,两人肩抬,雨天上覆篾篷。座栏桥,亦竹制,与前者雷同,有围栏、坐板、靠背,抬法相同。高轿,藤制,形同靠椅,有扶手、踏脚、靠枕,两杠由扶手下穿过,顶端两杠间缚一竹片,供搁置两肩,上有篷架,晴天罩蓝布轿帷,雨天覆篾篷。小官轿,为方形轿,两侧开小窗,前有轿门,亦竹制,抬法与座拦轿同,多供妇女代步,贫困者亦有以之代花轿娶新妇。花轿,专供娶新娘用。外部全用木雕装饰,涂以红色、金黄,顶安铜镜,四角悬彩须,轿夫4人,另有4人轮换。解放初,各类轿子逐渐淘汰,为自行车、机动车所代替。
 
礼仪习俗——婚姻
 
  男婚女嫁,素重门第,择门户对者议亲,民间有“缎弗搭布,贫弗搭富”之说。先由男方托媒“问名”,探得女方年庚八字,算命“卜吉”,八字相谐,媒妁乃携男方八字(用红贴书写)及礼品去女方“换日子”。双方求签问卜,私访后,认为相配,则由媒妁带礼品、首饰往告,谓之“发送”,婚事乃定。随后,男方将聘金(实物、现金数均通过媒妁事先商定)用红绸包裹送往女方,谓之“发聘”,双方各宴至亲好友,正式宣告结成姻亲。结婚须拣吉年,再择定娶亲日子,然后书于红纸送告女方,并附“压日子钱”,且给“轿下羹”钱,即各筹嫁娶。
  婚前一日,中堂挂灯结彩,宾客临门,晚宴谓之“拢纲酒”。晚上,邀爹娘双全男青年2-4人作“贺郎”,与新郎同睡,谓之“暖房”。另请姑娘2-4人作“伴姑”,备接伴新娘婚日凌晨,中堂设香案,供猪、羊等牲礼及汤果,新郎礼拜天地祖宗,俗称“享先”。婚前新郎须沐浴,水中放枣子、花生、桂圆、棉子和红绿线、金银饰,以示“早生贵子,长命富贵”。早餐后,帮忙者及乐师去女方迎新娘,抬嫁妆,送去“回娘菜”。
  女方姑娘晨起,请“堕民嫂”绞面。餐后回房等花轿到来。花轿临门,须给“开门红包”。随后,欢宴亲朋,吃“上轿酒”。饭后,姑娘仍睡床不起,以示难舍爹娘。再三催促始梳洗,吃“上轿饭”,第一口饭吐在爹娘床边,寓不忘返哺双亲之意。穿戴“凤冠霞帔”,拜别父母,相抱哭泣,由兄长抱上花轿。起程后小弟伴送,遇迎亲者遂折回。花轿途经村落,皆奏乐、鸣爆竹。
  轿抵男方大门,向轿顶撒盐米,示洁净。然后“堕民嫂”牵新娘出轿,路铺麻袋,交替递接,意示“代代相传”。“拜堂”由“赞礼”主持,奏乐鸣爆竹,行婚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再新郎新娘互拜。礼毕,由贺郎捧花烛送入洞房。晚宴称“结婚酒”,又叫“人情酒”。饭后闹房,设茶果招待。闹房后,新娘向新郎敬茶,同吃“和气茶”。有的新娘守花烛至天明,叫“守白头”。次晨,长辈受新娘跪拜献茶,给茶钱。新舅叫“过门”,新郎偕善交往者作伴(解放后称赵子龙保驾)同往。婚礼结束,男方置礼谢媒。
  旧时还有蓄童养媳、典妻、纳妾、入赘等习俗。童养媳,即女方童年时由父母送男方作媳抚养,俗称“养老新妇”,成年举行婚礼,曰“圆房”,新娘称“房里新妇”。典妻,男方多为地主豪绅,娶妻不育,典别人妻求子嗣,商定期限,期满解除。地主豪绅淫乐,娶妻外,另纳新欢,或强娶艳丽姑娘作妾,俗称“讨小老女”。女方无兄弟,男方兄弟众多又无力娶妻者,常男去女家成婚。亦有女方丧偶招夫养子,俗称“进舍子丈”。


      
签名档

不想遗憾,只想大干一番。本人有项目。投资少,见效快。绝无非法买卖。

2007/6/3 22:07:48

海盗1978 [离线]

6VIP

发帖数:285 积分4991
2楼

  解放初,公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自愿,到法定年龄,向政府登记,领取证书,结为夫妻。蓄童养媳、典妻、纳妾已明令禁止,入赘者受鼓励,不再受歧视。婚姻礼仪从简,拜堂改“文明结婚”。未婚男女虽仍请人牵线介绍,但一经认识,即由双方通过交往自主决定。旧订婚、结婚中繁文缛礼已大部革除。时兴婚事新办,且有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近几年,因生活改善,彩礼加码,嫁妆日趋高档,宴饮更求阔气。
 
礼仪习俗——丧葬
 
  病老将死,子女须环立“送终”,视其气绝眼合。人死后,即洗身换衣,卧置门窗下,脚后点油灯,着人四出向亲友“通讣音”。三日后出殡,须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出殡前数日,遗体移入中堂,挂帐帘,将遗体与孝堂隔开,帘前设香案,陈祀品。亲朋送“情被”、“挽联”、“丧仪”,并向遗体拜别,有的还用乐师伴奏。死者子孙辈披麻带孝,在帘侧匍匐回礼。继之,请僧道“放焰口”、“拜忏”,亲属每晚睡孝堂守灵。入殓须候涨潮时刻,钉棺时家属嚎哭,以示永诀。儿子还须抚摸棺盖四周,随之出殡。奠祭处,鸣爆竹起灵,以破锣(敲独声)、灯笼、招魂幡为前导,有的还乐队吹打,沿途撒纸箔。女婿披红捧牌位随后,相继是奠幛、挽联。“四金刚”抬灵柩,子孙执孝棒扶柩同行,最后为送丧者,白帽(妇女白巾)白衣。遇桥,子孙须上前伏跪路侧,迎柩过桥。也有亲友请停柩致祭,谓之“路祭”。灵柩抵墓地,送丧者向之抑别,家属亦绕柩后返家。牌位由长子捧回置中堂。丧家门口事先放置点燃草结,送丧者段人人跨过,再吃“转丧酒”。
  死者已做寿坟的,则于涨潮时由长子用内衣掸拂圹穴,进出均进退。然后亲属环跪墓前,灵枢徐徐推入圹穴。未做寿坟的则择地暂厝,或用草帘,或用砖瓦,俗呼“寄山”,待冬至或几年后再入圹。如寿域二圹,其一已早埋入,则后死者灵柩必须厝置三年再推入。
  出殡后三天内,亲人每天挈手壶去坟地,绕坟顺逆各三周,谓之“送茶”。每过七天,要在家举行祭祀,谓之“做七”。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如“七”期适逢月之七日,叫“撞七”,祀礼加丰。死者百天祭祀,做“做百日”,周年祭祀,称“做周年”。翌年正月初,亲友携香烛拜灵,称“烧座”。27月后神主入祖棚,曰“除灵”。
  户外死亡,遗体不能入中堂,搭棚入殓。渔民海上遇难,家属在海滩“招魂”。婴儿夭折,投入孩儿塔。
  解放后,丧葬习俗多有改革,僧道放焰口、拜忏等迷信活动基本消除。入殓、出殡也较简单,亲人少有披麻戴孝。有的以追悼会代替“吊子”,播放哀乐代替吹打,送丧仅臂缠黑纱。某些地方仍有保留旧俗。
  喜庆 妇女生育,叫“做生姆”,须满月出房。将产,娘产送“催生衣”(婴儿衣服)、生姜米、白鲞、鸡、红糖、长面等。婴儿出生,请近邻吃“落地饭”,向亲友分送红鸡蛋;亲友送糖面或鸡蛋、桂圆等滋补品,称“送生姆”,须用竹篮装送。产妇素食三天后吃荤菜鲞汤、咸蛋等,并多吃红糖面。南田盛吃姜糖茶,以增热去秽。产妇为防风,头缠黑巾,太阳穴巾防风膏药。男婴脐带搁墙头上,谓日后胆大;女婴脐带埋葱地,谓日后聪明。第三天,产房摆酒菜祀祖,称“做三日羹饭”,且为婴儿剃头,谓“剃三日头”。满月,办满月酒,亲朋赴宴,馈送首饰、衣履、玩具作贺。婴儿周岁,摆酒食供奉,并向亲邻分送金团或馒头,送娘家尤多,父母将笔、书、剪刀、量尺、泥块置红盘上,让幼儿随意拿取,以卜未来。 
  做寿 男49岁、女50岁开始做寿,俗谚“男做九、女做十”。寿辰,女儿挑送寿担,堂上设香案,置酒菜和点心寿桃、寿糕、寿面等,先祀祖,然后做寿者受儿孙跪拜。亲友亦送寿礼祝贺。随之设寿筵,宴亲朋。此后,每过10年,均做大寿。
  亲友交往,素重情谊,婚嫁、丧葬、建屋、乔迁、生育、做寿坟等大事,均互相“送人情”,礼尚往来,不敢失当。如须帮忙,应召登门。亲友遭不幸或生病,则携礼探望。探视病人,忌晚间登门。儿童首次上门,要给挂彩色花线,称“长命线”,有的还给“红纸包”,曰“见面钱”。


      
2007/6/4 6:40:39
返回本版
81...
1
2
3
4
5
6
7
8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