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宁波象山
浏览量:1080 回帖数:14
1楼
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15项,实施高新技术转化项目14项,申菱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健全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园启动建设,爵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投入应用。高质量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教育布局更趋优化,撤并中小学校11所,每个镇乡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新改建校舍7.8万平方米,丹城二小、石浦新港幼儿园完成迁建,滨海幼儿园投入使用,县职高和技校实习实训楼主体工程建成。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120急救系统启动运行,乡镇卫生监督分所划片设立,规范化建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100家。县一院、中医院和台胞医院升级达标。顺利通过省级文化先进县验收,石浦荣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开渔节,创办首届中国海洋论坛。“群众文化年”活动富有成效,农民文化节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千场电影百场戏”深受群众欢迎。全民健身工程深入实施,安装路径器材75处,县第七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广电事业加快发展,有线电视信号传输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顺利实施。《象山县志》续修工作启动。经济普查全面完成。档案服务和管理继续加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增长9.8%;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增长6.4%。十方面实事工程完成较好,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有效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岗位9500个,实现再就业50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培训农民3万余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8000余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生育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推开。成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员38.6万人。渔业保险覆盖面97%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6%,慈善救助、爱心帮扶和助残扶残活动扎实开展。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移动电话普及率82%。改水力度加大,受益人口6.2万人。食品“放心工程”扎实推进,开办镇乡连锁超市7家,创建农村放心店301家。
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15项,实施高新技术转化项目14项,申菱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健全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园启动建设,爵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投入应用。高质量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教育布局更趋优化,撤并中小学校11所,每个镇乡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新改建校舍7.8万平方米,丹城二小、石浦新港幼儿园完成迁建,滨海幼儿园投入使用,县职高和技校实习实训楼主体工程建成。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120急救系统启动运行,乡镇卫生监督分所划片设立,规范化建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100家。县一院、中医院和台胞医院升级达标。顺利通过省级文化先进县验收,石浦荣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开渔节,创办首届中国海洋论坛。“群众文化年”活动富有成效,农民文化节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千场电影百场戏”深受群众欢迎。全民健身工程深入实施,安装路径器材75处,县第七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广电事业加快发展,有线电视信号传输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顺利实施。《象山县志》续修工作启动。经济普查全面完成。档案服务和管理继续加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增长9.8%;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增长6.4%。十方面实事工程完成较好,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有效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岗位9500个,实现再就业50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培训农民3万余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8000余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生育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推开。成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员38.6万人。渔业保险覆盖面97%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6%,慈善救助、爱心帮扶和助残扶残活动扎实开展。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移动电话普及率82%。改水力度加大,受益人口6.2万人。食品“放心工程”扎实推进,开办镇乡连锁超市7家,创建农村放心店301家。
2007/6/3 13:12:41
2楼
风俗民情
生活习俗——饮食
一日三餐,两干一稀,农忙季节,三餐均干。平原地区以大米为主,山区则主食番薯干,青黄不接时代以瓜菜。清明至中秋间,百工及农者午、晚之间加“餐顿”。稀客临门,另煮白米饭。解放后,渐以大米为主粮,亦有以面粉为主食。1978年后,不以番薯丝作食粮。
菜肴,旧以腌菜为主,素菜有咸菜、苋菜股、指甲花、冬瓜糊等,荤菜有蟹酱、泥螺、鲓头、糟鲎、咸鳓鱼等,并有家庭制酱习惯。平时吃瓜茄豆菜,过年节日见鱼肉。招待客人以鱼、肉、蛋为主。新结姻新登门,更要杀鸡宰鸭。嫁娶筵席,一般为“九大碗”,丰者“十大碗”、“十二大碗”,宴请新婿、新大舅、大娘(将出阁姑娘)、新妇及办“新年饭”,则更丰盛。石浦居民宴客,常用“鱼滋面”,爵溪则多用“红烧黄鱼”、“金银鱼”。解放初至70年代,喜庆菜肴与过去同,唯碗数渐有增加。80年代多至二三十碗,鸡鸭鱼虾、牛羊猪肉毕备。
四时点心,种类较多,主要以糯米粉或掺籼米粉制成,有年糕、团、大糕、馒头、汤团、麻糍、麦饼筒等。米团以馅之不同,可分笋团、菜团、萝卜团、红豆团、麻糍有用纯糯米,或掺蓬蒿及以米浸乌饭树叶汁捣成。另有灰汁团、灰汁麦果,多在早稻登场时制食;夹沙糕,俗称“状元糕”,多用于喜庆;和气团、麻团,多用于婚嫁;寿桃用于寿辰;金团多用于婴儿“周岁”馈送亲友。另有“沙里壁”、“汤果”、“粽子”、“百宝饭”等。
酒为旧时祭祀、宴请所必需。农忙时,干过累活,酒一碗,煮将沸,冲上鸡蛋,叫“鸡蛋酒”,以作滋补,中上农户多自酿。另有用番薯干蒸烧酒,供炎夏饮用,亦多自制。80年代,城乡盛行啤酒。
生活习俗——衣着
民国初,豪绅及知识阶层兴穿长衫,庄重场合外罩马褂,头戴“瓜皮帽”,少年亦然。劳动者咸穿大襟衫,束腰带。中年以上,常内挂肚兜,冬则外加棉褂,头戴小毡帽,老年有戴风斗帽者。渔民、行贩,多外套“笼裤”。寒冷雨天,视家境分别穿钉靴、木底布鞋、木底蒲鞋。民国中期,知识阶层盛穿中山装、戴礼帽;青年行学生装,戴学生帽;劳动者除老年人外,开始穿对襟衫,戴吕宋帽。 民国后期,城镇穿中山装日众,亦有穿西装,农村仍盛行对襟衫。民国初,妇女兴穿齐膝大襟衣、中裤、围褶裙,劳动者外系拦腰,缠足,尖闲锈花鞋。冷天,老者戴双夹帽或缠黑包头,雨天穿笋壳鞋。农民上山下田多穿草鞋或蒲鞋。民国中期,始兴穿长旗袍,中长裤,农料视贫富而异,颜色仍以青蓝黑为主。姑娘衣着多红绿,故有“红裤绿夹袄,乡下大表嫂”之说。年老者,冬戴黑丝绒尖门帽。民国后期,旗袍、中裤皆改短,穿长统袜,襻带鞋,农村则仍沿袭旧式衣。
解放初,男女盛穿中山装、列宁装,农村盛戴民兵帽。1954年,提倡穿苏联花布,衣色始变。60年代初又行素色,妇女盛行两用衫。“文革”中,男女青年兴穿黄军装,中老年衣色主黑、灰、蓝。80年代开始,青年男女衣着讲究,款式新颖,花色以流行为美;中老年服装亦渐有所变。穿西装者日增。
生活习俗——装饰
旧时,儿童胸前常挂银(铜)钱,正面“长命富贵”或“荣华富贵”四字,背面为八卦或十二生肖,称“长命线”。亦有挂锁形银器,称“长命锁”。颈戴银项圈,手足戴银镯子,在富裕家庭中较普遍。解放初及“文革”时期,上述幼儿装饰少见。民国初,妇女尚缠足,“五四”运动后渐绝。姑娘梳辫插花,额前梳“刘海”剪发后,饰以各式花夹。已婚妇女梳髻,戴簪、钗、花等装饰,佩耳环,臂腕戴钏镯,手戴戒指,质有金、银、铜、玉。衣服镶图案花边,鞋前绣花卉禽鸟。解放后,上述装饰渐绝。80年代兴烫发、画眉、涂口红、穿高跟鞋,耳环、戒指复兴,并有项链、胸花等。男人旧时亦腰挂玉佩,手戴戒指,解放后绝,近年复有所见。
生活习俗——居住
建屋择吉日动工,邀亲邻帮忙。上梁定在涨潮时刻,梁上挂两块红布,曰“披红”,放爆竹,抛馒头,以示欢庆,并宴请送礼亲朋和工匠,谓之“上梁酒”。一家造屋,邻近屋顶盖以旧镬,或以竹竿高悬米筛,以防拨走“风水”。建屋时,横屋檐不能高于正屋,大门不能与别家大门隔巷相对;弄堂直冲家门,则须门前立一“泰山石敢当”石碑;窗户正对山墙,则窗额挂一“虎头牌”以禳祸。
风俗民情
生活习俗——饮食
一日三餐,两干一稀,农忙季节,三餐均干。平原地区以大米为主,山区则主食番薯干,青黄不接时代以瓜菜。清明至中秋间,百工及农者午、晚之间加“餐顿”。稀客临门,另煮白米饭。解放后,渐以大米为主粮,亦有以面粉为主食。1978年后,不以番薯丝作食粮。
菜肴,旧以腌菜为主,素菜有咸菜、苋菜股、指甲花、冬瓜糊等,荤菜有蟹酱、泥螺、鲓头、糟鲎、咸鳓鱼等,并有家庭制酱习惯。平时吃瓜茄豆菜,过年节日见鱼肉。招待客人以鱼、肉、蛋为主。新结姻新登门,更要杀鸡宰鸭。嫁娶筵席,一般为“九大碗”,丰者“十大碗”、“十二大碗”,宴请新婿、新大舅、大娘(将出阁姑娘)、新妇及办“新年饭”,则更丰盛。石浦居民宴客,常用“鱼滋面”,爵溪则多用“红烧黄鱼”、“金银鱼”。解放初至70年代,喜庆菜肴与过去同,唯碗数渐有增加。80年代多至二三十碗,鸡鸭鱼虾、牛羊猪肉毕备。
四时点心,种类较多,主要以糯米粉或掺籼米粉制成,有年糕、团、大糕、馒头、汤团、麻糍、麦饼筒等。米团以馅之不同,可分笋团、菜团、萝卜团、红豆团、麻糍有用纯糯米,或掺蓬蒿及以米浸乌饭树叶汁捣成。另有灰汁团、灰汁麦果,多在早稻登场时制食;夹沙糕,俗称“状元糕”,多用于喜庆;和气团、麻团,多用于婚嫁;寿桃用于寿辰;金团多用于婴儿“周岁”馈送亲友。另有“沙里壁”、“汤果”、“粽子”、“百宝饭”等。
酒为旧时祭祀、宴请所必需。农忙时,干过累活,酒一碗,煮将沸,冲上鸡蛋,叫“鸡蛋酒”,以作滋补,中上农户多自酿。另有用番薯干蒸烧酒,供炎夏饮用,亦多自制。80年代,城乡盛行啤酒。
生活习俗——衣着
民国初,豪绅及知识阶层兴穿长衫,庄重场合外罩马褂,头戴“瓜皮帽”,少年亦然。劳动者咸穿大襟衫,束腰带。中年以上,常内挂肚兜,冬则外加棉褂,头戴小毡帽,老年有戴风斗帽者。渔民、行贩,多外套“笼裤”。寒冷雨天,视家境分别穿钉靴、木底布鞋、木底蒲鞋。民国中期,知识阶层盛穿中山装、戴礼帽;青年行学生装,戴学生帽;劳动者除老年人外,开始穿对襟衫,戴吕宋帽。 民国后期,城镇穿中山装日众,亦有穿西装,农村仍盛行对襟衫。民国初,妇女兴穿齐膝大襟衣、中裤、围褶裙,劳动者外系拦腰,缠足,尖闲锈花鞋。冷天,老者戴双夹帽或缠黑包头,雨天穿笋壳鞋。农民上山下田多穿草鞋或蒲鞋。民国中期,始兴穿长旗袍,中长裤,农料视贫富而异,颜色仍以青蓝黑为主。姑娘衣着多红绿,故有“红裤绿夹袄,乡下大表嫂”之说。年老者,冬戴黑丝绒尖门帽。民国后期,旗袍、中裤皆改短,穿长统袜,襻带鞋,农村则仍沿袭旧式衣。
解放初,男女盛穿中山装、列宁装,农村盛戴民兵帽。1954年,提倡穿苏联花布,衣色始变。60年代初又行素色,妇女盛行两用衫。“文革”中,男女青年兴穿黄军装,中老年衣色主黑、灰、蓝。80年代开始,青年男女衣着讲究,款式新颖,花色以流行为美;中老年服装亦渐有所变。穿西装者日增。
生活习俗——装饰
旧时,儿童胸前常挂银(铜)钱,正面“长命富贵”或“荣华富贵”四字,背面为八卦或十二生肖,称“长命线”。亦有挂锁形银器,称“长命锁”。颈戴银项圈,手足戴银镯子,在富裕家庭中较普遍。解放初及“文革”时期,上述幼儿装饰少见。民国初,妇女尚缠足,“五四”运动后渐绝。姑娘梳辫插花,额前梳“刘海”剪发后,饰以各式花夹。已婚妇女梳髻,戴簪、钗、花等装饰,佩耳环,臂腕戴钏镯,手戴戒指,质有金、银、铜、玉。衣服镶图案花边,鞋前绣花卉禽鸟。解放后,上述装饰渐绝。80年代兴烫发、画眉、涂口红、穿高跟鞋,耳环、戒指复兴,并有项链、胸花等。男人旧时亦腰挂玉佩,手戴戒指,解放后绝,近年复有所见。
生活习俗——居住
建屋择吉日动工,邀亲邻帮忙。上梁定在涨潮时刻,梁上挂两块红布,曰“披红”,放爆竹,抛馒头,以示欢庆,并宴请送礼亲朋和工匠,谓之“上梁酒”。一家造屋,邻近屋顶盖以旧镬,或以竹竿高悬米筛,以防拨走“风水”。建屋时,横屋檐不能高于正屋,大门不能与别家大门隔巷相对;弄堂直冲家门,则须门前立一“泰山石敢当”石碑;窗户正对山墙,则窗额挂一“虎头牌”以禳祸。
2007/6/3 19: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