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镇海十七房
浏览量:776 回帖数:28
2楼
郑氏与十七房
一、郑氏简史
据民国《镇海县志·坛庙下》载:“黄公祠建在郑姓屋前河运里”。黄公,名黄恕,治水英雄。黄公祠建于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郑姓屋前河运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郑。说明在公元1250年前郑氏已定居澥浦镇路沿郑。
又据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始祖靖侯,宋南渡迁居澥浦灵绪乡,择山之阳(即今十七房北侧的小山岗‘择山’)塘路沿(即路沿郑)”。《澥浦郑氏宗谱·源流考》记载得更为明确:“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这说明如今仍保护良好的东房、西房、中央房是郑氏十七房的最早的发祥地。又据《郑氏宗祠碑记》载:“郑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为一世,分东房、西房、中央房。”“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么?郑德容《明·处士东沧公传》载:“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东沧公名郑铨,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这就是十七房的由来。
《澥浦郑氏宗谱·阴宅图》载:“郑氏始祖靖侯公墓,位于路沿郑中央房与东房之间的‘金钩钓月’处”。调查证实,靖侯公墓的位置与记载完全一致。据郑氏后裔郑玉琪先生说:“这一座墓是我们世世代代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公社化时,平整土地,郑氏世代近百座坟墓都拆光了,唯靖侯公墓没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缮和保护,成为郑氏后代祭祀之地。”
至于郑氏为何在南宋时迁居澥浦路沿郑,那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击,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庞大的眷属,为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遭灭顶之灾,纷纷设法把家眷隐居于他乡,如镇海境内的包氏、盛氏、方氏、叶氏等上代都是南宋为官的,他们在宋室南渡时都把众多的家眷安排在乡村僻壤之地。郑氏也是南宋为官的一个大族,“卜居择山之阳的路沿郑”是历史的事实。据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镇北龙山郑氏宗谱》(龙山原属澥浦灵绪乡,与十七房郑氏同属,现划为慈溪市)载:“宋高宗赵构跸南来定(宋时镇海县称为定海县)居於此,迄今已历三十有三世(按一世为25年左右计算,合700多年,刚好是南宋时期)。”
宋高宗为什么不去住宿定海城里,而定宿郑氏民宅呢?《宝庆四明志·宋高宗车驾巡幸》说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赐明州居民为虏所焚者”。可见当时定海县城已成为废墟,宋高宗无法去定海城里居住。更何况澥浦在南宋时就建有“行宫”(《四明谈助》“西四明外护”1554页),而且那里地处澥浦港口(宋时澥浦是浙东重要进出口城镇),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赵构住在郑宅是必然的。
二、商帮发迹
文献史料证明,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为宁波帮最早经商家族集团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之多,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于岁月的变迁,如今仍有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规模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财,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经商发迹的,在宁波帮早期商人中,没有一个商帮氏族集团可与之相比。
据《宁波帮研究》载:“镇海十七房郑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历久不衰,地位举足轻重(钱庄、银号业影响着全国)。直至1900年庚子事变,北京火灾(八国联军抢掠所致),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在其《梦蕉亭杂记》写道:‘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越日东四牌楼著名钱铺四恒首先歇业。开设京都已200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一旦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下令拨库银100万两接济四恒。”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的最早商人。
郑氏与十七房
一、郑氏简史
据民国《镇海县志·坛庙下》载:“黄公祠建在郑姓屋前河运里”。黄公,名黄恕,治水英雄。黄公祠建于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郑姓屋前河运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郑。说明在公元1250年前郑氏已定居澥浦镇路沿郑。
又据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始祖靖侯,宋南渡迁居澥浦灵绪乡,择山之阳(即今十七房北侧的小山岗‘择山’)塘路沿(即路沿郑)”。《澥浦郑氏宗谱·源流考》记载得更为明确:“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这说明如今仍保护良好的东房、西房、中央房是郑氏十七房的最早的发祥地。又据《郑氏宗祠碑记》载:“郑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为一世,分东房、西房、中央房。”“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么?郑德容《明·处士东沧公传》载:“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东沧公名郑铨,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这就是十七房的由来。
《澥浦郑氏宗谱·阴宅图》载:“郑氏始祖靖侯公墓,位于路沿郑中央房与东房之间的‘金钩钓月’处”。调查证实,靖侯公墓的位置与记载完全一致。据郑氏后裔郑玉琪先生说:“这一座墓是我们世世代代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公社化时,平整土地,郑氏世代近百座坟墓都拆光了,唯靖侯公墓没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缮和保护,成为郑氏后代祭祀之地。”
至于郑氏为何在南宋时迁居澥浦路沿郑,那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击,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庞大的眷属,为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遭灭顶之灾,纷纷设法把家眷隐居于他乡,如镇海境内的包氏、盛氏、方氏、叶氏等上代都是南宋为官的,他们在宋室南渡时都把众多的家眷安排在乡村僻壤之地。郑氏也是南宋为官的一个大族,“卜居择山之阳的路沿郑”是历史的事实。据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镇北龙山郑氏宗谱》(龙山原属澥浦灵绪乡,与十七房郑氏同属,现划为慈溪市)载:“宋高宗赵构跸南来定(宋时镇海县称为定海县)居於此,迄今已历三十有三世(按一世为25年左右计算,合700多年,刚好是南宋时期)。”
宋高宗为什么不去住宿定海城里,而定宿郑氏民宅呢?《宝庆四明志·宋高宗车驾巡幸》说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赐明州居民为虏所焚者”。可见当时定海县城已成为废墟,宋高宗无法去定海城里居住。更何况澥浦在南宋时就建有“行宫”(《四明谈助》“西四明外护”1554页),而且那里地处澥浦港口(宋时澥浦是浙东重要进出口城镇),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赵构住在郑宅是必然的。
二、商帮发迹
文献史料证明,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为宁波帮最早经商家族集团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之多,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于岁月的变迁,如今仍有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规模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财,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经商发迹的,在宁波帮早期商人中,没有一个商帮氏族集团可与之相比。
据《宁波帮研究》载:“镇海十七房郑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历久不衰,地位举足轻重(钱庄、银号业影响着全国)。直至1900年庚子事变,北京火灾(八国联军抢掠所致),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在其《梦蕉亭杂记》写道:‘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越日东四牌楼著名钱铺四恒首先歇业。开设京都已200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一旦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下令拨库银100万两接济四恒。”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的最早商人。
签名档
先聊聊再说。
2011/10/3 20: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