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宁波河姆渡遗址

楼主

zc997 [离线]

6VIP

发帖数:431 积分4897
1楼

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河姆渡镇的浪墅桥村,是距今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l973年,先后经过两期共28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河姆渡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历史,遗址以其悠久、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遗址位于河姆渡镇的浪墅桥村。南端为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西南是浩荡东流的姚江,顺姚江向东近25公里即宁波市区,往西25公里是余姚市区。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和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由相互叠压,又有在联系的四个文化层组成。从五千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开始,到七千年前的第四文化层,前后延续二千年左右。两期考古发掘,共出土七千余件文物。 





  河姆渡遗址以第四文化层最为重要。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堆积,平均厚度在20厘米以上,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谷壳、稻叶、米粒有的保存较好,出土时可以看出其叶脉和根须,谷壳表面稃毛清晰可辨,颜色如故,芒尖尚存(见图)。据农学家的分析鉴定,确认为人工载培水稻,有籼稻和粳稻两种。与它同时出土有270余种用偶蹄类动物(如水牛)的肩胛骨,穿孔磨制的骨耜。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先民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撒下谷种,就是用这种骨耜绑上一根木柄进行耕作的。这种工具古代称为“耒耜”。同时还出土了用动物肋骨制作的骨镰、中耕农具鹤嘴锄和谷物加工用的木杵等。反映了早在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观察、实践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农业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这一切展示了河姆渡人在此之前已有悠久的栽培水稻的历史。研究表明距驯化野生稻的初期阶段应有一二千年之久。这对于至今仍众说纷纭的亚洲稻的起源中心、东传日本的时间和路线等农业考古上的国际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推翻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中国的稻种来自印度的结论。提出了长江下游是亚洲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或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的论点。证明了长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有6l种以上的动物,除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外,其余都属野生动物。其中主要有喜好温湿的亚洲象、犀牛;凶猛残暴的虎、狼、熊等巨兽;温驯可爱的水鹿、梅花鹿、四不象;灵巧敏捷的猕猴、红面猴;在湖沼水泽中区有各种鱼类、河蚌、扬子鳄以及鸟类等。在植物遗存中,有成堆的橡子、菱角、酸枣和芡实等植物24种。这给我们显示出当年东南海滨自然界的风貌:在远古时代,这一带雨量充足,气候远比现在温热湿润,山林茂盛,湖沼连片。在那原始森林里,百兽奔驰,灌木林中结满了各色野果,湖面上漂浮着菱角野藕六七千年前的宁绍平原,颇似今日云南西双版纳的媚人景色。 

  更使人惊叹的是,在遗址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木构建筑遗迹,纵横交错,蔚为奇观,有的一排长达25米多。这些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见右图)。河姆渡当年是湖沼地带,所以先民们先在地上打下木桩,再用木板搁在木桩上,以防潮湿,为了遮敝风雨和防备野兽的袭击,他们又在四周排起密密的木桩作墙。屋架是榫卯梢钉起来的。当时还没有发明金属工具,这些榫卯显然是用石凿和骨凿等粗陋工具加工而成的。这种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我国所罕见,亦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杰作。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中,还曾发现木结构水井遗迹,它是由200多根底部削尖的桩木和带有的榫头或卯眼的长圆木横直交成的井架,其形制同商周金文中的“井”字相近。可知,汉字中的“井”字,就是据此而来。 






  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石器等,石器形制简陋,只有斧、凿等。陶器有罐、釜、钵、盘以及纺轮等,骨器最多,大都磨制精致,用途广泛。骨耜用于农耕,骨哨用来模仿动物鸣叫,以诱捕猎物,或作娱乐吹奏乐器。骨箭头数量众多,它是狞猎中的重要工具,另外还有匕、锥、针、梭形器、凿、匙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木器制作较精,其中有刀、矛、棒、匕、铲、桨、碗、盆、杵、锤等。数以百计。船桨和近代的船桨很相似,说明河姆渡先民已有一定的水上活动能力。众多陶纺轮及骨针、梭形器的出土,可知河姆渡先民已学会利用韧皮植物,去其胶质,加工、分离出细纤维捻线织布,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出土众多的工艺品中,有彩绘、刻划、捏塑、编结等。制陶中信手的捏塑,写实性强,手法夸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小狗匐身守门,游鱼昂首腾跃等等,陶盆外壁上刻划的一株株对称的稻穗纹,粗壮有力,极富生气,表现出河姆渡人祈求丰收的愿望。涂有涂料的水筒、木碗,是我国最早的漆器,色彩柔和。在骨匕上刻有对称的双鸟,画面舒展,栩栩如生。出土的近20种象牙雕刻,也各具特色。这集中地反映了先民们朴实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艺术想象。 

  近年来,在宁波、余姚、慈溪、奉化、象山鄞县以及舟山等地,又先后发现了一大批植根于河姆渡文化后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事实充分说明,早在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的先民们,就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开发长江流域,直至进入文明社会。他们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一起,在祖国辽阔土地上共同创造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古老文化。 

 


2007/5/5 21:25:51

沈狼 [离线]

6VIP

发帖数:518 积分5052
2楼

`

      
2007/5/5 22:36:03
返回本版
1
2
3
4
5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